2021年4月★,微医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实现上市计划,但最终未能成功。三年后,冲击资本市场★,并面临财务亏损★。
虽然微医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盈利之路仍然漫长,如何在资本★、政策、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下寻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微医必须破解的核心难题★。
医疗卫生体系极为复杂,从供给端来看★,医疗行业具有极高的专业壁垒,医生资源有限★,医疗服务供给难以大规模扩张★;从需求端来看,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极为迫切,但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取仍存在障碍。
尽管互联网医疗曾一度被资本市场看好,但从快速崛起、繁荣发展到如今的调整阶段,其商业模式始终是困扰行业的一大难题。
等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已经实现盈利或接近盈亏平衡★,微医的似乎还任重道远。
2024年12月31日,AI医疗公司微医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微医控股)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近两年来d88尊龙官网手机在线★,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在多个公开场合频繁提及“数字健共体★”这一概念★。他认为,中国医疗体系正面临着三座大山★: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信息透明度不足以及健康责任制的缺失★。为了突破这些困境,微医试图从体制、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力求在这三座大山上开辟一条全新的“隧道★”。
然而虽然微医受到很多资本加持,背后更是由腾讯,但仍然未能摆脱亏损困境★。
微医的成长轨迹极具传奇色彩★,估值从最初的1000万美元一路飙升至67亿美元,增幅高达669倍★,估值增长迅速。资金的持续注入让微医在医疗数字化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边界★。
微医选择与政府合作★,虽然可以通过医保结余获取一定的服务费,但长期来看,能否覆盖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未来是否能获得稳定的医保拨付资金,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显示,微医创始人廖杰远通过New Forte持股11★.51%,但已于去年1月退出董事会;WD Family B Limited★、WD Family C Limited及WD Family X Limited等信托工具合计持股9.01%。
在财务表现方面,微医近年来收入增长迅猛,但仍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至2023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和18.63亿元,其中AI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2.28亿元★、6★.28亿元及10.24亿元。
据公开报道,自2019年起,微医与天津、山东等地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医共体的★“升级版”——数字健共体。2020年,天津市政府与微医正式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
仅凭技术手段,互联网医疗难以根本性改变这一供需错配的矛盾,这也是全球医疗体系共同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医疗行业商业模式尚未稳定,如何实现规模化付费仍是难题★,仅靠资本投入难以长期支撑。而
作为“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微医曾在2021年4月首次递交招股书,但因未获上市聆讯★,招股书于当年10月失效,上市计划被搁置。
2024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收入达到14.4亿元,占总营收的近八成,推动整体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7★.4%★,达到18.18亿元。然而★,尽管收入快速增长,微医的亏损问题依然存在。
早在2014年,腾讯便以领投的身份投入超过1亿美元,创下当时互联网医疗赛道的最大融资纪录;次年,腾讯联合高瓴、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加速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甚至直接推出“医院+互联网”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微医原本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正逐渐被削弱★。未来,随着公立医院自身互联网医疗能力的提升,微医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进一步挤压。
从微医的招股书来看,2018年至2020年★,公司累计亏损高达20.4亿元d88尊龙官网手机在线,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7★.57亿元和8.69亿元★。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经营业务亏损分别为22.69亿元、37.82亿元和14.01亿元,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13.54亿元★、8★.17亿元和5.05亿元★。2024年上半年,尽管收入大幅增长,公司仍录得持续经营业务亏损4.3亿元★,经调整亏损1.28亿元。
近年来微医控股虽然营收增长迅速,但微医仍未实现盈利★。公司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在线问诊付费转化率低,获客成本高★,慢病管理等业务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较低,难以支撑规模化盈利等。
★,2022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微医大客户天津市医保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9%★、19%和56.8%★。
目前微医控股依赖政府合作的“数字健共体”业务毛利率低,后续复制难度大,能否持续获得医保拨付存在不确定性。微医控股能否成功上市仍有待观察。
微医的主要收入来源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医疗服务,包括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二是健康维护服务★,涵盖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及保险合作等。
微医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国内领先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2011年★,公司推出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挂号网”★,率先实现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初步探索。
数字健共体这一以政府合作(To G)为主的业务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不仅是一个毛利率较低、推广难度较大的模式,而且由
★。在线问诊虽然能带来一定的用户流量,但付费转化率较低,加之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持续上升★,使该业务难以实现稳定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慢病管理等健康维护服务虽然具有较高的用户粘性,但单个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较低,整体盈利能力有限,难以支撑企业的大规模扩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微医不仅需要应对盈利难题★,还需面对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公司在数字健共体和AI医疗等领域持续探索,并不断深化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但如何在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实现可持续增长★,仍然是微医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微医持续经营业务收入由2023年同期的8.77亿元跃升至18.18亿元,同比大涨107%。尽管亏损仍存★,但亏损幅度有所收窄。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25★.7亿元★、37★.7亿元及14★.8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进一步减少至4.3亿元★,同比下降70.4%★。
微医的融资历程堪称行业传奇,自成立以来,公司已完成13轮融资★,总额高达14★.5亿美元。截至2022年9月完成G轮融资后★,微医的投后估值一举攀升至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0亿元)。
2015年,微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并成功开出了全国首张数字处方★,标志着线上线下诊疗一体化的正式落地,同时也打通了医疗、医药、医保服务的全流程闭环★。
微医虽然收入快速增长★,但亏损在持续★,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公司能否顺利上市并实现盈利,仍需市场和投资者的持续关注。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支付方的缺失★,即如何实现大规模付费模式仍然悬而未决,仅靠资本投入并不可持续★。
于各地区医保政策★、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的可复制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