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时候★,马可与工人们聚在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有的工人讲起在日本侵略时期所受的苦难经历,有的工人分享对新社会★、新生活充满的信心和期待。一位老师傅听着听着,唱起了《工人四季歌》,朴实的嗓音中带着几分沙哑★,却深深感染了在场的人。一位女团员为大家唱了一首歌颂农民翻身的《月牙儿五更》,在场工人很喜欢,提出希望听到关于工人解放的歌曲,这一下难住了马可,他说:“这个——我们还没有编出来哪!”此刻,马可切身体会到工人们对彻底翻身解放的深切渴望,理解了他们作为新社会主人翁的自豪感和革命决心,感受到工人们在翻身解放后所迸发出来的冲天干劲和巨大力量,并急切渴望将这些通过歌曲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他深感为工人阶级进行专题创作已经刻不容缓★。
成为跨越时代的音乐经典。《咱们工人有力量》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而且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不久之后,马可完成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初稿★。初稿中,歌曲的名称是“我们工人有力量”,后来将“我”改为“咱”,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让亲切感油然而生,自豪感跃然纸上★;初稿中“盖成了高楼电厂”改成“盖成了高楼大厦”★,“开动了锅炉轰隆隆地响,推上了铁闸电灯亮”改成“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这样的改动不仅丰富了歌曲的画面感★,声情并茂地生动刻画出工人劳动的热烈场面★,而且进一步肯定了工人阶级为革命胜利和工业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初稿中为了适应当时解放战争的需要有“为了打老蒋”的歌词★,后来文工团员们到工人中去教唱,发现“打”和“大★”容易混淆不清★,于是就把这句词改为“为了求解放”。这样的修改不仅使歌曲更加朗朗上口,而且求解放这一革命奋斗目标更加清晰而有生命力★。歌曲定稿后★,一经发表★,就像插上了翅膀,飞一样传播到长城内外★,从佳木斯唱响全国,从解放前传唱到今天,成为工人阶级迈向新中国时唱响的第一首高昂战歌。
这首创作于东北解放战争期间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和言简意赅的歌词,激情歌颂了解放区工人热火朝天努力工作、全力支前的高昂斗志,生动刻画了工人阶级勇克时艰改造世界的高大形象。
《咱们工人有力量》作为能够鼓舞所有劳动人民志气的歌曲★,唱响全国。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该曲入选“中国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马可来到位于北满解放区的佳木斯发电所★,一进工厂★,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四处张贴着“一切为了前线”“为了新中国★,我们加油干”等大字标语★。进入车间★,马可更是被惊心动魄的场景深深吸引★,高耸的烟囱冒着浓烟、熊熊的锅炉燃着烈火,沉重的气锤、飞转的皮带、震耳的巨响……东北大工业气势磅礴的发展情景★,工人们豪迈奔放的昂扬斗志,让这位一直工作在农村的音乐人深受感染。
深入工人群众汲取力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马可穿上工作服走入车间,抡起铁锤★,锻造铁件★,汗水一次次让他的黑框眼镜滑落鼻梁。与工人们同吃同住的经历让马可深刻感受到工人们的生产热情以及坚决、勇敢、乐观的精神,见证了工人阶级为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些都给马可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艺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文艺创作要注重深入挖掘对象群体的独有特点,表达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品格。《咱们工人有力量》对工人群体的性格特点有着深入地挖掘。工人阶级坚决、干脆,做事不拖拉,他们是生动的★、简洁的,没有虚伪客套,斩钉截铁、不说空话,针对这些,歌曲在节奏上力求干净★、简短★,不拖泥带水;工人阶级也是沉重的、自信的、坚定的,他们不幻想、不夸张、不冲动,因此创造的曲调以坚实的★、自信的风格为主题★;工人阶级又是乐观的、向上的,他们不伤感★、不消极,不无病,他们朝气蓬勃★、精力饱满★,爽朗★、活泼★,由此在音乐上选以跌宕和蓬勃的风格展开★。
歌曲创作要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采用民族的★、群众的音乐语言来歌唱。这种语言的运用,一方面必须得从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汲取,从对他们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去酝酿和获取★;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还需要注重学习民间已有的音乐语言,探索其中积极的、健康的成分,汲取其中的营养和精华来丰富作品★。《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创作不仅注重深入一线收集素材,而且作曲中融入了东北秧歌、劳动号子和民歌曲调等诸多元素,这也正是歌曲在群众中被广泛认可和热情传唱的重要因素。
文艺创作所选择主题一定是积极的,宣传党的政策的,体现群众心声的★,表现时代声音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表现了翻身后的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己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了自己是世界的创造者★,为求自身彻底解放,加紧生产、支援前线。这是符合当时工人群众的内心思想状态★,反映他们心声的,并且工人们已经用行动在表达★,因此歌曲具备了在工人群体中广为流传、快速传播的基础条件★。
70多年来★,《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昂扬旋律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工人和劳动人民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
创作歌颂工人伟大的赞歌。1947年的东北,国共两党即将迎来最后的较量,此时在东北的国统区和解放区★,工人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一方面★,国统区的工人多点频发集体罢工、,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等运动;另一方面,解放区工人们则热火朝天加紧生产,轰轰烈烈开展立功运动,争先恐后全力支援前线★,工人们的大力支持为中国领导人民夺取东北解放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何通过音乐歌颂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屹立潮头、勇挑重担、当家做主的伟大精神,是当时摆在革命音乐创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人民音乐家马可敏锐地感知并挑起了这一历史使命。